劉錫榮先生《榮齋隨筆三》新書首發儀式
開幕:2015年11月01日上午10:00
展期:2015年11月01日—2015年11月10日
策展人:楊帆
展覽地址:蘇州市姑蘇區西大街百花洲101號含德精舍美術館
劉錫榮,中國傳統文化學者,收藏家,作家,經濟學家,師承“中國最后一位士大夫”汪曾祺先生,亦曾經得到過沈從文先生的指點。將文藝系統化,將藝術生活化,是中國文學與文博界,經濟界唯一的跨界大家。
當你走進榮齋,便如同走進了古代士大夫的文房,走進了文人們的高雅境界,走進了一座藝術品收藏博物館,走進了文學藝術的創作樂園。
劉先生尤其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之綜合研究、古代藝術品的收藏、研究方面,卓有成效。歷任國家有關單位公職,長期從事經濟與資本市場的研究工作。并以人類社會學為工具,對傳統文化與中國式新經濟進行綜合性研究,認為中國之未來在于二者之結合與提升,才能實現國力之綜合提升。
近些年來,代表性著作有《鐘鼎茗香》(一)、《鐘鼎茗香(二)》、《鐘鼎茗香》(三)、《鐘鼎茗香》(四)、《萬象沉煙》、《儷松居遺珍》、《榮齋札記》、《榮齋隨筆---文博篇》、《榮齋隨筆---風雅頌篇》、《榮齋隨筆—榮齋詞畫》等等。書中除了對傳統文化與古代藝術品論證考據外,最為重要的是將之置于其古代特定的經濟、政治、文化與生活之中,在系統的還原于古代生活基礎之上,且與當代的社會與自家的生活融會貫通,堪為當代翹楚。
劉先生在大量的論壇、講座之中,始終堅持貫徹大講“愛國主義”、“強國文化”、“正本清源”與“正能量”的研究與實踐。自家亦是在研究中實踐,生活中研究。他日常的生活情狀,便是:詩詞歌賦,琴棋書畫,品茗聞香,吃酒賦詩------信手拈來,隨時作來便了。一如其恩師汪曾祺一樣,是當代社會生活中名副其實的“士大夫”。尤其是對于“士大夫的燕居生活”的研究與實踐,更是獨一無二的的了。
并且對于所有的藝術品之鑒定、評價事宜,提出了“材質斷代”須綜合論證的觀點,其中包括:書畫、賞石、文玩等等,見解獨到。還以傳統士大夫的文人情懷,用詩詞、歌賦等傳統文化工具,歌頌文物及藝術品,開創了“文化賞器”的新模式。并填補了宣德爐研究的空白。以上著作,在海內外影響頗大。
其所著《儷松居遺珍》【文物出版社出版發行】一書,是首次對王世襄先生的一生、專業、出身、家族、友人等作了綜合性研究的著作,尤其是對于王世襄先生舊藏宣德爐之重新鑒定、文化研究方面,更是卓有成效。經劉先生的深入研究著書并講座后,使得2003年中國嘉德拍賣公司拍賣王先生二十一件銅爐總價的1400萬元,在七年之后-2010年,于北京匡時拍賣際,數十倍增長【少了1件】二十具銅爐升值到一億五千萬元許人民幣。
以上著作,均被國內外三個系統“編目入藏”。國家博物館、故宮博物院,以及各省博物院館等。國家圖書館以及各省圖書館“編目入藏”。清華大學、北京大學、人民大學、復旦大學、中山大學、武漢大學、浙江大學、南京大學、南開大學、廈門大學、西北大學、等全國各大名?!熬幠咳氩亍?。并有歐美多國相關單位交流入藏,總計數百家之多。且以每年一至部書的速度,回饋社會。尤其是近年來提出:藝術化品生活化、學術化、市場化、大眾化,并提出古代的歷史與文化承載融入普及教育等等,在海內外影響頗大。
許多文論,更是開創先河,諸如: “古琴的誕生”、“南方統一北方”,“唯有青韻真國色”、“說鼎”、“佛家的齋飯”、“琴爐考略”、“雅歌投壺”、“漢魏風骨”、“士大夫的香席”、“文人的名氣”,“宣德爐之謎”等等,并為國內外眾多媒體專題采訪、專欄。中央電視臺等多家媒體經常性報道訪談。,亦是《羅博報告》、《禮志》、《藝術財經》、《頭等客》、《文物天地》、《本質》《財富》、《紫禁城》、《大匠之門》、《藝術商業》、《》《藝術新聞(臺灣)》等眾多家奢侈品和文博類雜志的“專欄作家”,經常性“專題采訪”“專題講座”......
今年,劉錫榮先生將出版《鐘鼎茗香---榮齋雅玩》(五),《榮齋隨筆---榮齋詞畫》(三),并初定二十場講座,一百幅水墨畫作--------我們不曉得劉錫榮有多么大能量,多少我們還不曉得的藝術與計劃。
劉錫榮先生的日程總是滿滿的,用他自己的話說,仿佛這樣才對得起這一生,對得起國家與民族,對得起這個和諧的社會,如果我們國家像伊拉克那樣動蕩,我們還能夠如此享受著這份安寧與創造呢?